大鲵是唯一能发声的鱼类,远在尧舜时代便有“御 龙氏尤献龙肉于夏后”的故事,这是大鲵成为宫廷御用的起源;在道教文化中,大鲵暗喻太极,寓意万物化生、阴阳调和。对于大鯢的药用价值,中国古书《本草纲目》与《拾遗本草》中早有记载:日本药理书记载日本大鲵对妇科病有卓越疗效。现代临床证实大鯢具有滋阴补肾、补血行气的功效,对贫血、霍乱、疟疾等有显着疗效。大鯢皮可用于治疗烧伤、烫伤,神奇的修复能力甚至不会留下疤痕,其皮肤分泌物具有止血的效果,因此-度被民间视为灵丹妙药。
古今籍对大鲵的记载:
《山海经》云: “ 决水有鱼, 状如鱼帝, 食之己痴疾。性甘淡, 能截疟”。
《尔雅》又记“鋭之大者谓之鰕,鋭鱼似鲇,四脚,前似称猴,后似狗,声如小儿啼,大者八、九尺”。
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记载“以人鱼膏为烛,度不灭者久之”。
《名医别录》中说:“其膏燃之不消耗,秦始皇山冢中所用人鱼膏是也”。
《水经注》记载“鱼龙以秋日为夜,龙秋分而降,势寝于渊,故以秋为夜也”。
《本草纲目》“鳞目、四部、大鲵……以痴疾”。
《本草拾遗》“治痴疾、治牛、治斑疾”。
1978 年出版的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将大鲵列为药品,主治神经衰弱、病后体虚、贫血、痢疾等(谢宗万,1996)。